进攻一座碉堡有多难?碉堡内有乾坤,为什么不从射击孔击毙守军?
【坚固的碉堡】
而在其内部,会分布有的指挥部、弹药库、储存库等部分,并以地道、交通壕等相互连接。
同时,碉堡一般会在多个方向留出射击孔,布设机枪、大炮等等,以能全方位遏阻来炸碉堡的进攻方。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碉堡在建设过程中,其方圆几百米范围内一旦有建筑,都会被全部推平,若种有庄稼或存在树木丛林,就全部铲除,以此来形成一片非常空旷的开阔地带。
这样能让进攻方完全暴露在碉堡内守军的射界之内。
【碉堡方圆几百米都不会有掩体】
也是因为如此,要摧毁碉堡,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火力,付出较大的牺牲。
像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部队就因为武器装备落后和重火力匮乏,要想炸掉侵华的日军的碉堡,基本都是选择夜间行动,以尽可能靠近碉堡;然后再以轻火力掩护,使用炸药包等贴近爆破。
至于为什么不从射击孔击毙守军,当然是因为碉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可能情况,从而进行了特殊处理。
大多数碉堡的射击孔都被打造成了“喇叭结构”,内窄外宽,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子弹打进去的风险。
【碉堡上的射击孔】
依然以抗日战争时期来说,当时我八路军部队的弹药有限。
在一场大战中一人能分到七八枚子弹都算是很“富裕”的情况了,战士们都希望将每一颗子弹留给送敌人上西天,怎么可能再将其浪费在都不一定能击中碉堡内守军的射击孔上呢?
再者就算执行射击任务的是万里挑一的神射手,能确保将子弹从射击孔打进去,就碉堡周围那方圆数百米内无一掩护的环境,神射手恐怕刚架好枪就牺牲了。
且就算是弹药充沛的部队,那也不一定能通过射击孔击毙守军,因为有些碉堡的设计实在是太刁钻了。
就比如说这个遗留在中国牡丹江畔的侵华日军碉堡,弹孔密布就算了,其顶端还排列着一圈几乎垂直的,可以向碉堡底部射击的射击孔↓
【设计刁钻的射击孔】
要是对上这玩意儿,哪怕攻击者终于突破了碉堡的火力封锁,带着炸药包等贴近碉堡试图爆破,上面的守军一梭子下来,攻击者当即就牺牲了。
值得一提的是,挑战这座碉堡的,是二战后期的苏联红军。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与侵华日军开展了包括牡丹江战役在内的一系列战事。
在牡丹江战役期间,苏联红军重点攻打了该碉堡,并拆毁了侵华日军建设的中东铁路牡丹江大桥。
【苏日牡丹江战役一角】
虽然从目前已经解密的档案中,我们仍然找不到有关苏联红军在该碉堡下付出了何种代价的内容,但仅看碉堡的设计,想必有无数苏联红军战士倒在了它的下方。
最后再来补充一点,虽说从碉堡射击孔击毙守军极其困难,但我军倒也不是没有尝试过。
比如在解放战争时期,我解放军部队在作战期间发现国军构建的碉堡,为便于射击,是将射击孔与碉堡本身剥离开,单独建设的,相对比较薄弱。
所以我解放军部队也会在战斗中集火射击国军碉堡的射击孔,将其击碎后击毙内部守军。
【解放战争时期攻坚国军的碉堡】
不过这一战术到底太浪费弹药,所以用的很少,主要还是依靠贴近爆破摧毁碉堡。
参考资料:
【1】《端掉鬼子的“乌龟壳”——话说侵华日军炮楼的覆灭》 中国军网[2023.9.11.]
【2】《网络媒体国防行丨牡丹江畔,无射击死角的日军碉堡》 中国军网[2017.7.19.]
【3】《击碎“龟壳”: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如何炸碉堡打坦克》 中国军网[2022.9.22.]
【1】《端掉鬼子的“乌龟壳”——话说侵华日军炮楼的覆灭》 中国军网[2023.9.11.]
【2】《网络媒体国防行丨牡丹江畔,无射击死角的日军碉堡》 中国军网[2017.7.19.]
【3】《击碎“龟壳”: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如何炸碉堡打坦克》 中国军网[2022.9.2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