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涨价至9元每册,是为了存活还是加速衰落?
涨价背后是利益驱使
现今,杂志已经面临用户的大面积流失,《读者》却还要涨价,原因是什么?
据读者传媒发布的公告称,涨价的原因是受2017年以来纸张等原材料大幅涨价和印制成本提高的影响,导致期刊产品成本大幅增加。为合理传导上游成本增加的影响,保证《读者》及相关期刊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公司广大股东利益,经公司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对《读者》及相关期刊提高定价。
而从读者传媒2017年年报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其期刊的单本印制成本约为1.6元。的确,物价整体上涨,纸价上涨也是必然的。今年5月,纸价上涨还曾刷爆印刷圈,包括白板纸、瓦楞纸、箱板纸等纸种价格全面上调。
但无论怎么推算,纸张成本的上调也不可能赶超《读者》这次的涨幅,而涨价后的《读者》在短期势必会带来读者传媒期刊经营的收入及利润的增加。
按照去年的发行量来计算,涨价后,光是《读者》主刊的零售收入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增加近4000万元。同时,读者传媒也表示,此次提价可能导致期刊发行量下降。
为何读者传媒要冒着期刊发行量下降的危险来涨价,其实不难判断。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报刊用户量逐渐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抓紧收割既有成果是很“商业”的选择。当然,这背后也透露出读者传媒对《读者》的前景预判:期刊的收益期或许真的不长了。
读者传媒2015年年报显示,《读者》主刊的总发行量为5349.52万册。其中,2613.09万册来自长期订阅,2736.43万册来自零售;2017年年报显示,《读者》主刊总发行量为4934.32万册。其中,订阅2432.84万册,零售2501.48万册。《读者》主刊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15509.41万元,占读者传媒2017年营业收入78979.342619万元的19.64%。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读者》主刊的发行量在下降。另一方面,读者传媒从2013年后利润率也一直下跌。营收下降,运营成本提升,负债率在近些年也相对提升。
报告中提到,2016年公司实现净利润 8,025.1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17.71%,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在传统纸媒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纸质期刊销量下滑及其广告版面减少导致期刊业务利润减少;2017年公司实现净利润7,141.4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01%,而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为减少传统纸媒整体下滑的冲击,加大了营销体系建设及市场推广投入,销售费用大幅度增加。
不难发现,《读者》的发行量不断下降,而为应对纸媒下滑,读者传媒增加了大量的宣传投入。如今,读者传媒与其用更多的宣传成本换取发行量的微效提升,倒不如通过涨价的方式来增加利润。
涨价只能带来短期收益
有专业人士认为,纸媒涨价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但涨幅在35%-40最为合理,而《读者》的涨幅达到了50%。
事实上,纸媒走向衰落,主要在于原有的读者群体老化,而老化的群体更是“惜金”,让他们掏更多钱购买报纸,可能会加速读者群的流失,从而加速《读者》的衰落。
但随着消费者“内容付费”意识的不断成熟,花10元买一本杂志也并非难事。重要的是,它的内容要让受众觉得值。如今,纸媒增加新的用户难度已经很大,留住老用户成为主要任务。《读者》能否在调价后坚守住已有读者群体,尽可能减少读者群流失,要看调价之后是否能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作为《读者》而言,涨价后伴随内容的改版升级,增加附加价值,才能更能够符合读者的心理定位。如果只是靠单纯的涨价增加收益,这个效益只能是暂时的。
目前来说,《读者》依然拥有相对稳固、庞大的用户群,和不错的发行收入,还没有到无法延续的地步。如果读者传媒只是为了收割短期利益,坐吃山空,无疑是轻率的选择。
-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