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8年6月6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6月6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6月6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中国武术"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中國

中国历史年表 - 朝代 - 近代史 明史 - 清史 - 民國史 - 共和国史文化史 - 史前文化 - 传说时代

中国地理疆域 - 边界 - 首都 - 区划 - 時區气候 - 地圖 - 环境 - 地质 - 生物

中國政治法制(史) - 吏治史 - 职官制度 - 政党 - 军事 - 外交

中国经济农业 - 货币 - 外贸 - 交通 - 旅游 大陆经济

中国人文语言 - 文字 - 姓名 - 人口(史) - 民族

中国文化神话 - 思想 - 哲学 - 文學 - 宗教(史)

饮食 - 服饰 - 建築 - 文物 - 節日 - 民俗 - 教育

科学 - 五术(医学 - 術數) - 武术

藝術 - 书法 - 油画 - 国画 - 音乐 - 戏曲 - 电影

中国主题查论编

中国武术

氣功

五禽戲

八段錦

易筋經

中國武術流派

洪拳

長拳

潭腿

太极拳

八卦掌

形意拳

心意六合拳

意拳

梅花拳

螳螂拳

劈掛拳

通背拳

鷹爪功

鷹爪翻子拳

三皇炮捶門

彈腿

太祖拳

南拳

洪拳

劉家拳

蔡家拳

莫家拳

李家拳

佛家拳

咏春拳

永春拳

白鶴拳

迷踪拳

迷蹤羅漢拳

花拳

孫臏拳

中國摔跤

查拳

八極拳

縱鶴拳

金鷹拳

客家流民拳

地躺拳

武術家

張松溪

王來咸

黃百家

俞大猷

岳飛

姬際可

李存義

尚雲祥

董海川

楊露禪

陳王廷

李書文

黃飛鴻

霍元甲

梁贊

陳華順

葉問

李振藩

劉雲樵

林昌湘

武術機構

中央國術館

精武体育会

區域演變

臺灣特有武術

查论编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後為中央國術館正式採用,現今台灣亦沿用此稱呼)。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佈關係,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國武術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藝、暗器射技、格鬥理論與戰法、實用功法。搏擊技藝包含徒手搏擊技和武器格鬥術。實用功法藴含保健功法及實戰功法,理論部分則是來自前人之武術經驗和拳譜記錄。中國武術往往帶有思想冶鍊的文化特徵及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起源[编辑]

少林寺千佛殿壁画中的僧人比武图画

中國武術的起源被歸因於中國古代自衛、狩獵技術和軍事訓練的需要。肉搏戰和武器練習在訓練中國古代士兵中很重要。[1][2]最早提及中國武術的文獻可在《春秋》中找到[3],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也記載了摔跤[4]。班固所著的《漢書》 收錄了“手戰六章” 。此外,著名醫師華佗在公元208年左右創作了“五禽戲”——虎、鹿、猴、熊和鳥[5]。道家哲學及其養生和鍛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武術。在“八仙”等風格中可以找到對道家概念的直接參考,它使用歸因於每個仙人特徵的戰鬥技術[6]。少林功夫被認為是最早制度化的中國武術之一[7]。在16世紀和17世紀之間,少林僧侶開始練習武術,武術也成為少林僧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

宋元時期,武術比賽由朝廷主辦,武術的現代觀念在明清兩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9]。在清朝滅亡以及日本入侵和中國內戰的動蕩之間的過渡時期,由於鼓勵許多武術家公開教授他們的藝術,中國武術變得更加大眾化。當時,有人認為武術是提升民族自豪感、建設強國的手段。結果,許多拳譜被出版,培訓學院被創建,組織了兩次國家考試和示範隊出國旅行[10]。在中國各地和各個海外華人社區成立了許多武術協會。國民政府於1928年成立的中央國術館[11],以及霍元甲於1910年創立的精武體育會都是提倡系統化訓練方法的組織的例子[12][1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知名武術家選擇逃離共產黨政府的統治,移居台灣、香港,並將中國武術帶到了海外[15]。1958年,政府成立了中華全國武術協​​會,作為規范武術訓練的傘式組織。中國國家體委牽頭為大部分主要藝術項目制定了標準化形式。在此期間,建立了包括標準形式、教學課程和教練等級在內的國家武術體系[16]。1979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來重新評估武術的教學和實踐。1986年,中國國家武術研究所成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術活動研究和管理的中央機構[17]。

方式[编辑]

中國有著悠久的武術傳統,包括數百種不同的風格。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裡,已經發展出許多獨特的風格,每一種都有自己的一套技術和理念[18]。中國武術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來區分它們:例如外家拳和內家拳[19]。中國武術也可以按位置分類,如北拳和南拳[10]。

中國武術訓練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基礎、形式、應用和武器;不同的風格對每個組件的重視程度不同[20]。此外,哲學、倫理學甚至醫學實踐都受到大多數中國武術的高度重視[21]。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還應該提供對中國態度和文化的洞察力[22]。基本功是任何武術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沒有它們,學生無法進入更高級的階段。基礎知識通常由基本技術、調節練習(包括姿勢)組成。基礎訓練可能涉及重複執行的簡單動作;其他基本訓練的例子有伸展運動、冥想、擊打、投擲或跳躍。沒有強壯靈活的肌肉、氣或呼吸的管理以及適當的身體力學,學生不可能在中國武術中取得進步。[23][24]

參考文獻[编辑]

^ Van de Ven, Hans J. 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October 2000: 328. ISBN 90-04-11774-1.

^ Graff, David Andrew; Robin Higham. 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Westview Press. March 2002: 15–16. ISBN 0-8133-3990-1. Peers, C.J. Soldiers of the Dragon: Chinese Armies 1500 BC–1840 AD. Osprey Publishing. 2006-06-27: 130. ISBN 1-84603-098-6.

^ Journal of Asian Martial Arts Volume 16. Journal of Asian Martial Arts (Via Media Pub. Co., original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2007: 27. ISSN 1057-8358.

^ Henning, Stanley E. Academia Encounter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PDF).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Fall 1999, 6 (2): 319–332 [2020-07-20]. ISSN 1069-5834. doi:10.1353/cri.1999.0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17).

^ Dingbo, Wu; Patrick D. Murphy. Handbook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Greenwood Press. 1994: 156. ISBN 0-313-27808-3.

^ Padmore, Penelope. Druken Fist. Black Belt Magazine (Active Interest Media). September 2004: 77.

^ Christensen, Matthew B. A Geek in China: Discovering the Land of Alibaba, Bullet Trains and Dim Sum. Tuttle Publishing. 2016-11-15: 40. ISBN 978-1462918362.

^ Shahar, Meir. Epigraphy, Buddhist Historiography, and Fighting Monks: The Case of The Shaolin Monastery.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2000, 13 (2): 15–36.

^ Sports & Games in Ancient China (China Spotlight Series). China Books & Periodicals Inc. December 1986. ISBN 0-8351-1534-8.

^ 10.0 10.1 Kennedy, Brian; Elizabeth Guo. Chinese Martial Arts Training Manuals: A Historical Survey. North Atlantic Books. 2005-11-11. ISBN 1-55643-557-6.

^ Morris, Andrew. National Skills: Guoshu Martial arts and the Nanjing State, 1928–1937. 2000 AAS Annual Meeting, March 9–12, 2000. San Diego, CA, USA. 2000 [200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4).

^ Brownell, Susan.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08-01. ISBN 0-226-07646-6.

^ Mangan, J. A.; Fan Hong. Sport in Asian Society: Past and Present. UK: Routledge. 2002-09-29: 244. ISBN 0-7146-5342-X.

^ Morris, Andrew. Marrow of the Nation: A History of Sport and Physical Culture in Republica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09-13. ISBN 0-520-24084-7.

^ Amos, Daniel Miles. Marginality and the Hero's Art: Martial artists in Hong Kong and Guangzhou (Cant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6: 280 [1983] [2011-12-07]. ASIN B00073D66A.

^ Kraus, Richard Curt. The Party and the Arty in China: The New Politics of Culture (State and Society in East Asi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4-04-28: 29. ISBN 0-7425-2720-4.

^ Bin, Wu; Li Xingdong; Yu Gongbao. Essentials of Chinese Wushu.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5-01-01. ISBN 7-119-01477-3.

^ Yan, Xing. Liu Yamin, Xing Yan , 编.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Best of Chinese Wushu Shaolin Kung fu Chinese. China Books & Periodicals. 1995-06-01. ISBN 7-80024-196-3.

^ Tianji, Li; Du Xilian. A Guide to Chinese Martial Art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5-01-01. ISBN 7-119-01393-9.

^ Liang, Shou-Yu; Wen-Ching Wu. Kung Fu Elements. The Way of the Dragon Publishing. 2006-04-01. ISBN 1-889659-32-0.

^ Schmieg, Anthony L. Watching Your Back: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December 2004. ISBN 0-8248-2823-2.

^ Hsu, Adam. The Sword Polisher's Record: The Way of Kung-Fu 1st. Tuttle Publishing. 1998-04-15. ISBN 0-8048-3138-6.

^ Wong, Kiew Kit. The Art of Shaolin Kung Fu: The Secrets of Kung Fu for Self-Defense, Health, and Enlightenment. Tuttle Publishing. 2002-11-15. ISBN 0-8048-3439-3.

^ Kit, Wong Kiew. The Complete Book of Shaolin: Comprehensive Program for Physical, Emotional, Mental and Spiritual Development. Cosmos Publishing. 2002-05-01. ISBN 983-40879-1-8.

查论编武術

武术列表(英语:List of martial arts)

武术历史

武术时间线(英语:Martial arts timeline)

剛與柔

内與外

武术按发源地列表(英语:List_of_martial_arts_by_regional_origin)

中国武术

臺灣特有武術

日本武术(英语:Japanese martial arts)

朝鲜武术(英语:Korean martial arts)

印度支那武术(英语:Indochinese martial arts)

菲律宾武术

印度武术(英语:Indian martial arts)

孟加拉武术(英语:Bangladeshi martial arts)

俄罗斯武术(英语:Russian martial arts)

歷史歐洲武術

越南武术(英语:Vietnamese martial arts)

徒手搏斗(英语:Hand-to-hand combat)

脚法

拳法

擒拿

Clinch fighting(英语:Clinch fighting)

肘擊

Trapping (martial arts)(英语:Trapping (martial arts))

扫 (武术)(英语:Sweep (martial arts))

投 (武术)(英语:Throw (grappling))

Takedown (grappling)(英语:Takedown (grappling))

關節技

絞技

武术武器列表(英语:List of martial arts weapons)

射箭

槍術

剑术

短柄武器

棒法

短刀格斗

全甲格斗

訓練

套路

推手

坐馬

步法

自由对摔 (柔道)(英语:Randori)

Punching bag(英语:Punching bag)

习练兵器列表(英语:List of practice weapons)

Model Mugging(英语:Model Mugging)

擒拿

擒拿術

巴西柔术

摔跤

柔道

柔術

桑搏

相撲

日耳曼擒拿術

中國式摔跤

德意志柔术

击打

縱鶴拳

金鷹拳

客家流民拳

拳击

卡波耶拉

空手道

踢拳

泰拳

跆拳道

內家

合氣道

大東流合氣柔術

八卦掌

太極拳

形意拳

自由搏擊/格斗运动

全接触空手道

综合格斗

散手

职业拳击

自衛/格斗

合氣道

以色列近身格鬥術

西斯特瑪

正当防卫

海军陆战队武术课程(英语:Marine Corps Martial Arts Program)

混合武术(英语:hybrid martial arts)

合氣道 (韓國)

截拳道

Chun Kuk Do(英语:Chun Kuk Do)

Kajukenbo(英语:Kajukenbo)

觀氣道

修斗

娛樂

武俠

武打

格鬥遊戲

職業摔角

武侠片(Samurai cinema(英语:Samurai cinema))

功夫片

Mock combat(英语:Mock combat)

查论编中国主题历史年表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明朝歷史

清朝历史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国历史

大陆时期

台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年表)

历代政权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秦朝

汉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孫吳

蜀汉

曹魏

晋朝

西晋

东晋

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北宋

南宋

遼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疆域主要疆域

中原

塞北

岭南

西域

山东

传统大区(東北 · 華北 · 華東 · 中南(华中 · 华南) · 西南 · 西北)

中華民國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边界线 · 海岸线 · 领海基点 · 领土变化)

兩岸三地

中国大陆

香港

澳門

台湾

藏南地区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行政区划

先秦

九州

十二州

秦朝

汉朝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遼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理

中国气候

中国冰川

中国山脉

中国平原

中國高原

中国丘陵

中國丹霞

中国岛屿

中国半岛

中国海湾

中国河流

中国湖泊

淡水湖泊

咸水湖泊

火山

自然资源

矿产

森林

水资源

自然灾害

蝗灾

水灾

地震

旱灾

瘟疫

環境

政治

政党

官吏

科举

法制

宪法

治贪

酷刑

对外关系

军事

古代

战争

水軍

空軍

军费

经济

农业

水利

電力

外贸

货币

财政

证券

典当业

报刊业

交通(驿站)

漢朝經濟

唐朝經濟

清朝经济

中华民国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科技

天文

逻辑

数学

建筑

桥梁

園林

宋朝科技

明朝科技

中華民國科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文化

中华文明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中华文化

神话

人物

妖怪

神兽

传说

汉文化

中国语言

漢語圈

漢字文化圈

漢字詞

漢字文化影響史(英语:Adop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中国文学

中国书法

中国哲学

中国戏曲

中国音乐

中国武术

游戏

美术

中國油畫

中国画

宗教

信仰

思想

教育

科学

数学

天文学

化学

发明

历法

服饰

中國舞

中国菜

中国大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列表

茶文化

酒文化

中医

中药

术数

民俗

殡葬

生殉

盗墓

人口

宗族

中国人

四夷

东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主义

中國民族列表

移民

华人

君主

皇帝

公主

宰相

总理

妇女

娼妓

同性恋

流寇

流民

乞丐

中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