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画像

从西汉开始,关于老子的争论就从未停息。

转眼两千年过去,我们至今仍不知道老子从何而来、归隐何方,不知道老子在说什么,连老子到底叫什么名字,都尚无定论。

寂寞的老子走过这人间,除了哲思,什么都没有留下。

然而就连他的哲思也“知我者希”,少有人懂。

历代学者都希望能找到老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但越是寻找,越是谜题不断。

归结起来,老子的身上,主要有三大迷案。

老子到底叫不叫老子呢?

先秦时期,名家辈出。

他们的著作很多都提及过老子,如《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

战国时代,老子就是老聃(音同“丹”)的说法,没有疑问。

但到了汉朝,一位天才史学家的出现让原本的定论变成争论。

司马迁,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通史,使得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正因为其影响力太大,让人不得不考虑他在《史记》中有关老子的叙述是否正确。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也就是说,老子不叫老聃,而是叫李耳。

更迷惑的是,司马迁又补充到:“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到底叫老聃、李耳、老莱子还是太史儋呢?

这一下,使老子的姓名成了坠入五里雾中的千古迷案。

往远了说,自东汉到明清,这庄公案都有学者各抒己见。晚清的史学家李慈铭就认为,老子是老莱子,楚国人。

往近了说,梁启超、郭沫若等大家都对老子的身世、姓氏提出过自己的意见。

梁启超指出:在《史记》里,身为前辈的老子,他的八代孙与身为后辈的孔子的十三代孙竟处于同一时期,这说明《史记》关于老子的记载自相矛盾、并不可靠。

自谦对古代哲学史“稍有涉猎”的陈独秀曾表示:

“关于老子,人们都说他姓李名耳,此系俗见。

老子就姓老,故称老子。正如诸子百家各有其姓一样。孔子姓孔,孟子姓孟,墨子姓墨,杨子姓杨,庄子姓庄,荀子姓荀。

唯独老子给他姓李,焉有此理?此与当时姓氏规律不符。老聃即老子的姓名,何来李耳之名。”

事实上,“老子即是老聃”的说法是当今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但,不是全部。

《老子言道》

老子的故里在哪里?

关于老子的故里,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楚国人。前文已提到,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开篇就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言之凿凿,有一种靠谱的感觉。但做史学不能只靠感觉,不然,也不会有这些争议了。

与司马迁同时期的另一位大史学家,刘向,就在他的《列仙传》里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

刘向认为,老子是陈国人。还有人说老子是宋国人。

关于老子的现代属地,更是争议不断。河南的鹿邑县和安徽的涡阳县为争夺“老子故里”,还一度唇枪舌战。

今天,灵宝、涡阳、临洮、鹿邑……都在借力老子,发展文化旅游。历史上崇尚清净无为的老子,如今却在各大景区分身乏术。不免有一点好笑。

多地争老子属地的报道

但是,老子属南方学派的观点却是各方一致的。

《庄子·天运》中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日: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

可以看出,至少老子不是北方人,不是和孔子一样的山东人。

所以,如果老铁们也要来争“老子故里”的称号的话,那就有点过分了。

老子最终走向了何方

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从小喜爱天文,文化修养深厚。

一天,正看着星星,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

尹喜一算,难道有圣人将来?

果然,一天午后,一老者倒骑青牛至关下而来。

走近看时,那老人额头宽大,须发尽白,耳朵垂到肩上。尹喜早闻老子大名,三步并作两步,叩拜在老者身前。

在两人相见恨晚的交谈后,尹喜说到:

先生是当今大圣人。圣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现在先生将要隐居,以后若有求教的人,该去哪里找你啊?请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写成书,我虽然愚钝,愿替先生传于后世。

先生是当今大圣人。圣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现在先生将要隐居,以后若有求教的人,该去哪里找你啊?请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写成书,我虽然愚钝,愿替先生传于后世。

于是,老子洋洋洒洒写下五千言,即五千字,分上下两篇。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称为《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范曾《老子出关》

这段老子“函谷著书”的传说,大致符合老子归隐的史实。问题在于:老子到底是不是出函谷关而去的呢?

《史记索引》里有两种说法:一是出函谷关而去,二是出大散关而去。这两种说法都有人支持。

实际上,老子“西游”经过的关隘,很可能不止一个。

根据《庄子》的“老聃西游于秦”的说法,老子或许先经过函谷关(在今河南境内),再经过大散关(在今陕西境内),这是从地理位置上作出的推断。

总而言之,关于老子最后的归宿,可谓“莫之其所终”。

幸运的是,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老子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传世的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

寂寞的老子和他留下的最大的谜题

李白曾长叹道:“古来圣贤皆寂寞。”

是的,自古以来,超凡的思想家都是寂寞的、孤独的。但老子仍是其中极其寂寞的一位。

《史记》里记载,老子“居周久矣,见周之衰,乃遂去。”就是说,老子的归隐是他看破了国家兴亡、人间百态后作出的选择。

老子的哲学也因此变得深刻,甚至有一点消极:众人都追求风光,我却追求宁静;众人都喜欢富足,我却安于贫乏;众人都活得聪明,我却活得愚钝;众人都倡导有为,我却倡导无为……

老子好像非要与世界对着干,你说是,我非说不是。他因此不被同时代的学者们理解。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我们分明听到一位智者的历史长叹。

有一天,如果你活得有些累了,有些倦了,翻开薄薄的一册《道德经》,会发现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已在那里等着你。

那时候,老子在你眼中将不再消极、狭隘,而是变得真诚、可爱。

越读老子,越会感受到他思想的高深莫测,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大的谜题。

今天读书君给大家推荐的好书,是国学大咖、樊登恩师韩鹏杰的《道德经说什么》。

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想教育好子女的家长,甚至是任何一个面对抉择的普通人,

读懂《道德经》,你就能收获原汁原味的中国智慧,洞察世道人心,活得通透自如!

BUY THE BOOK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