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让我们从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角度,请王璁老师来讲解一下爵士乐。

传道:把爵士乐体系引入流行音乐教学,才是真正的渗透

王璁现在的身份除了歌手还是老师,目前在星海的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教现代音乐理论,早前在意大利学音乐语言分析及其理论,对于爵士乐在中国的处境,她言简意赅地说了如下观点——

爵士乐对西方流行音乐、摇滚乐、R&B的影响是在骨髓里的,在中国显得相对滞后,但包括张学友最新的演唱会都有很多爵士的元素,爵士的节奏、爵士的和声、爵士的伴唱,所以爵士乐的伟大和魅力就在这里。

中国的爵士乐没有和国际接轨,很大的原因是有断层,我们和古典音乐的衔接没有做好,和欧美当代音乐的衔接也没有做好。所以现在的选秀节目都在唱老歌,深层的原因是没有好的新作品出来,所以现在是很尴尬的局面,创作跟不上,新人新歌出不来,很惨的。

中国的流行音乐如果能把爵士乐的体系完整地引入教学,那才是一种渗透。我16、7岁的时候就在卜通100担任键盘手,私下就已经在和捞仔、毕晓世、李小林、毕晓笛他们一起玩爵士乐,当你把流行玩通了之后,就会有一颗爵士的心,有很多求知的欲望。

授业:一个好的艺术家肯定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王璁现在的身份除了是老师还是歌手,2014年回到广州之后除了在学校任教,她经常出现在广州的爵士舞台,可以说是广州爵士的旗帜性人物。再加上开过专门的爵士酒吧,她对爵士乐的理解非常立体——

我经常跟学生讲,一个好的艺术家肯定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必须要知道怎么妥协。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妥协的,像巴赫、门德尔松,在一个位置坐三四十年,没有一点政治手腕、情商不高,怎么可能在德国占据半壁江山。

我曾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博士,上海的爵士队伍壁垒分明,有上音的,有老外的,有草根的,泾渭分明,攻击性更大,非常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相对来说,广州的爵士乐环境更宽容更低调。

爵士乐有哲学意义、社会意义、宗教意义,流行就是快餐音乐,古典已经摆在神台、有仪式感,所以爵士乐目前是最痛苦的,只能过一百年之后才好去定性。我挑爵士乐为志业,就是可能在三十年后,说起自己曾经干过惊天动地的事情,还是挺酷的。

解惑:如果谁说知道什么是爵士,那就是吹

王璁“盛放”了,但爵士乐在中国没有“盛放”,有的可能以为爵士太高冷,有的可能觉得爵士太难懂,现状是爵士在中国相对小众。而在王璁看来,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爵士,因为爵士乐没有中心性和唯一性——

外界对爵士乐有太多的误解了,爵士乐没有那么高大上,不能说没有高雅性,只能说可变化的幅度特别大,可以很高冷,也可以很low,生活在酒吧和情色环境中,爵士乐是没有办法定性的,因为还在走着前行着,不像古典音乐,不像浪漫派已经结束了。爵士乐还不到一百年,是和当代艺术扣在一起,没有定性的原因是还在潮流当中,如果谁说我知道什么是爵士,那就是吹的。

现在的爵士乐流派、名家太多了,像巴赫是一定要依附于教会的,爵士乐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没有中心性,也没有唯一性,没有中心就是爵士乐的中心,没有主义就是爵士乐的主义。你有你的即兴,我有我的即兴,就是在共性中寻找各自的特性。

小野丽莎是不是正宗的爵士,以前也会较真,现在觉得从她的爵士元素听起,至少她还是培养了一大批不听流行音乐的人。迈尔斯戴维斯的伟大在于他改变了爵士乐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结构,在他之前爵士乐都是一些女伶,以歌曲为主;他打破了16小节的框架,抛弃了常用的句式,就相当于是创造了新诗体,把歌曲变成更宽泛的结构,才有了纯爵士,形成作品、形成技术、形成实践;还有他用了很多长乐句长气息,很多层次的推进有不可预见性,爵士乐的伟大也在这里。

乐评人站台

离清冷还差那一点点,离情殇就差那一点点,离良宵还差那一点点,离孤独就差那一点点。一种新的歌唱,她应该不想用爵士乐锁住自己的脚步。她认为,歌,应该每一秒都在生长。作为一个歌者,她渴望去拥抱那一首歌的命运。王璁的歌,就是一场迷迭香之恋。

——邱大立

王璁这一张《盛放》,准备了20年。对于她自己,一位爵士歌曲的演唱者,从涉足其间,到终于有足够的内在力量绽放,其间有20年的时间。对于录音师杨震,从开始录音生涯,发心做一张“真正的爵士乐唱片”,而非“仿爵士”“有爵士风味”的东西,到这张“真正的爵士乐唱片”终于摆在你我面前,前后,也差不多有20年。

这些选择,显示了王璁的眼光和视野。它是准确的,又是开阔的。准确,因为专业修养;开阔,因为丰富的历练和多语种演唱的能力。选曲呈示了标准,而演唱、录音,予以标准的实现。由此从曲目、演绎、录音三个维度,立起爵士乐的标高。

王璁的声音准确、精炼,充满了学养。

从首句首个音符,即沉入深深的蓝调旋律,这是只有训练有素的、具有音乐家思维的歌手才做得出来的。

王璁不属于那种好声音。她的声音并没有那种天赋异秉,音色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感染你。但是她准确、精炼,声音中充满学养。她的演唱显示了那种知识的力量。她选择标准爵士乐,并以一种堪称标准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演绎它。演唱中,她的气息控制精微,声腔千锤百炼,于细微处见心思意蕴。

——李皖

爵士不是胆机、红酒,还有那种微熏的格调,尽管它可以有这些,但却不能只是这些。爵士有其内在的音乐逻辑和表现,它是高难度的技术融合游戏,也是情绪与技巧相爱相杀的博弈,爵士更是音乐规则里最自由的演绎和吟唱。

王璁的这张《盛放Blooming》专辑,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板。 更关键的是,把王璁这张专辑置于国际的爵士殿堂,是完全没有违和感的,也是和国际爵士乐拥有同一个价值和审美体系的。王璁无疑是在这个体系里,将自己的音乐精化并再创造,而音乐呈现的结果,不夸张的说,即使在国际同年代同类型的作品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爱地人

小至台上每一个乐器的音色,大至古典室内乐的美,爵士乐的美,都被王璁一一展示出来,让人叫绝。从学术理论到表演实践都能把你说服的人,在广州唯有王璁。只是乐迷与媒体大多惊叹王璁的学霸经历,却鲜有深究她游学时期爵士乐观念的养成和进入中国音乐教育系统后思想的变化。于是作为王璁第一张正式的个人专辑《盛放》,便填补了上述的空白。华人的爵士音乐该是什么样子,王璁这张专辑可以提供一个标杆,供他人学习和用力企及。

这种开放性的创作,很像王璁研读的另外一个学科后现代艺术所强调的观念一样,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赋予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王璁的唱法自然有女性特有的风情。表面轻快的旋律节奏,内里藏着百味杂陈。它记录了王璁10年的游学之路的心情。当时放弃了美国大学助教生活的王璁,不知道是否骨子里那份巾帼豪侠之气作祟,执意回到中国,并把爵士乐文化,和自己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回自己的城市,想要证明自己是可以的同时也想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爵士乐文化系统。这份破釜沉舟的魄力如今终于有回报。

——iphen

摄影:龚三

编辑:思敏

助理:小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