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古代的历史,许多人耳熟能详的 phrase 无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一表述不仅概括了悠久的华夏文明,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心。现今所知的中国历史中,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朝代便是夏朝,这个朝代经过了十四代君主的传承,继而进入了“后”的统治,直至国君去世则称为“帝”。虽然夏朝的历史记录相对模糊,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它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如果换算成如今的时间,仅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那剩下的一千年又究竟去向何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何谓历史。按照定义,历史是“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然而在分析史前社会时,缺乏外部确凿证据的故事往往被视作文化遗产或传说。我国最初可考的历史,实际上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就在那时,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类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原住民截然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最终催生了中华文明的雏形。

大约在五千年前,伴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繁荣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从而逐步取代了女性在家庭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人们开始通过父系血统来确定亲属关系,进而形成了众多部落。为了便于辨识,部落之间创造了特定的符号,这也可以视为姓氏的起源。而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约在公元前2717年出生,被历史学界普遍认定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那么,为什么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呢?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大量的历史记录和文物证据来证明他的存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黄帝的重要性不亚于秦始皇。正是因为他将多个部落势力团结在一起,才造就了今天中华文明的统一。那个时代的中原,正经历着三大主要势力的逐鹿之争:位于太兴山以西的炎帝、东方的九黎君主蚩尤。炎帝因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而失败,被迫向北逃走并沦为黄帝的附庸。黄帝则带领各个部落,经过三年间的九次激战,最终击败蚩尤,统一了中原。

展开全文

在古代中国,曾有一个称谓为“黎民百姓”。这里的“黎民”原指的是被黄帝俘获的九黎部落的奴隶,而“百姓”则是指成百上千个部落,后来演变为天下人的统称。然而,关于黄帝及其后代部落的真实历史以及这些历史是否符合文明的概念,学术界对此仍存在争议。毕竟,迄今为止,没有发现部落时期的文字记录,连夏朝传承几百年也未曾找到,只有商朝才开始出现了象形文字。

有趣的是,到了周朝以后,关于黄帝时期的各种神话传说却在文献中广泛流传,而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的故事。那么,“上下五千年”这一概念究竟源自何处呢?它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林汉达所编撰的儿童历史科普读物,详述了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至于“上下”二字,可以理解为依照西方公元纪年的策略进行的时间划分,因此“上下五千年”后来也便成为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个笼统而通用的表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